![2023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assets/imgs/bgs/(36).png)
2023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
2023 微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
如果你能在这个时间点上看到这篇笔记, 那你应该能意识到, 写这篇笔记的人经历了多么痛苦的一天/周/月.
微观经济学, 启动!
第一章 导论
本章主要内容
-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略)
- 经济学研究什么问题?
-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 经济学家的两种角色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
- 什么是模型? 怎么使用模型?
- 循环流量图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它能说明什么问题?
-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有什么联系? 它还能表示什么?
-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有什么不同?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有什么不同?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稀缺性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 一个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如
- 人们的购买选择, 工作时长, 储蓄额度, 消费额度
- 企业的生产计划, 雇佣计划
- 社会的在国防, 消费物品, 环保和其他需求之间分配资源的政策.
经济学研究的三个根本问题:
- 生产什么? (生产多少)
- 如何生产?
- 为谁生产?
人们如何决策
在微观经济学中, 人们基于_个原理做出决策.
*原理1: 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
社会面临着一种重要的权衡取舍, 即
效率: 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获取的最大利益
平等: 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之间的权衡取舍.
为了使社会更加平等, 社会需要在富人与穷人之间重新分配收入; 但是重新分配收入会减少工作与生产的激励, 从而减少经济的规模.
*原理2: 选择存在机会成本
人们做出决策使需要比较 每个可供选择的方案的 成本和利益.
机会成本: 为了得到某种物品而需要放弃的东西(或者是放弃的东西中最有价值的那一个)成为该物品的 机会成本.
原理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 微观经济学中一种假设的经济主体.
- 该主体总是系统而有目的的尽(可能的)最大努力取实现该主体的目标.
- 该主体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的边际变动来做出决策.
边际变动: 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以及该调整所带来的变化, 如边际成本 / 边际收益).
原理4: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 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比如 惩罚或奖励的预期(做了某件事可能会受到惩罚 / 奖励).
理性人会对激励作出反应(如某种商品价格上涨, 消费者会转而购买替代品).
原理5: 贸易能使人人受益
通过贸易, 人们可以实现分工与专业化, 不必自给自足;
国家也能从贸易与专业化中收益:
- 国家可以将自己生产的物品出口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 国家可以进口更便宜的某种物品, 而不用自己生产
原理6: 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市场: 大量的买家与卖家的集合(不必在同一地点, 如网购平台)
市场经济: 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和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 通过这些主体的分散决策来配置资源的经济.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体系来发挥作用:
- 买家与卖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市场价格
- 每个商品的价格反映了该商品对买家的价值, 也反映了生产物品的成本
- 在大多数情况下, 价格能够引导 自利的家庭和企业 来做出使得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决策.
原理7: 政府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调节的结果
政府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保护人们的产权.
若人们的产权得不到保护, 则人们生产, 消费与投资的欲望会下降.
市场失灵: 由市场自身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原因:
- 外部性: 物品的生产或消费会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污染等)
- 市场势力: 存在单个买 / 卖家有能够显著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在 市场失灵的条件下, 公共政策能够增进效率.
政府还可以改变市场结果以促进公平.
政府可以使用税收或福利政策来改变经济"蛋糕"的分配方式
经济学家的两种角色
经济学家扮演着两种角色:
- 科学家: 试图使用科学方法来冷静的建立并检验有关世界如何运行的各种理论, 并使用理论解释世界
-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试图做出实证表述(世界是什么样子?);
- 政策顾问: 试图用经济理论改善世界
- 作为政策顾问的经济学家试图做出 规范表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
实证表述能够被证明或证伪(命题), 规范表述不行(非命题).
实证表述不一定是正确的!
假设与模型
假设: 简化复杂的世界
模型: 一个复杂现象的高度简化
经济学家使用模型来研究问题.
常见的模型:
- 地图
- 人体模型
- 飞机模型
- ...
第一个模型: 循环流量图
循环流量图: 一个说明 货币如何通过市场而在家庭和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 两类主体:
- 家庭
- 企业
- 两类市场:
- 物品与劳务市场
- 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 经济体用来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资源, 包括
- 劳动
- 土地
- 资本 (建筑物, 用来生产的机器, 等等)
注意区别: 劳务指的是人们提供的服务, 如医生, 教师等; 劳动是指人们付出的努力, 二者并不相同.
在循环流量图中,
- 家庭
- 拥有并 出售或出租生产要素给企业以获得收入
- 购买并消费物品和劳务
- 企业
- 购买或雇佣生产要素用以生产物品或劳务
- 出售物品或劳务
第二个模型: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robability Frontier)
生产可能性边界: 在 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 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两种产品的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
- 能够达到
- 所有资源均已被利用
-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内的点:
- 能够达到
- 没有效率(部分资源闲置)
-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的点:
- 不能达到(没有足够的资源)
状态(点)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移动, 代表将资源从一种物品的生产转向另一种物品的生产之中.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图形中的, 某种物品的(相对于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的绝对值), 要获得一单位的某产品需要放弃多少单位的另一种产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讨论
- 如果可用的资源增加 / 使用的技术发生进步, 则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
-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可以是直线, 也可以是曲线(取决于经济将资源从一个行业转移到另一个行业时机会成本的变化)
- 例: 如果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则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向外凸的曲线(例如, 某行业的熟练工被调去从事另一行业; 为了获得他们所产出的那一单位产品, 损失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更多).
- 如果经济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资源的混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也可能是曲线(比如不同用处的土地).
总结
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阐释了权衡取舍于机会成本, 效率和无效率, 失业和经济增长等思想.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 以及他们在市场上如何交易.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 包括通货膨胀, 失业, 经济增长等.
二者密切相关, 但研究的问题不同.
第二章 需求, 供给与价格机制
价格变化与个人需求
需求:
- (前提)在一段时期内, 在消费者收入以及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 (特点)对应某种商品不同的价格水平,
- (条件)消费者 愿意购买 且 能够购买 的某商品的数量.
需求定理: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 对该物品的需求减少的观点.
市场需求量: 所有买家 在 每一个 价格水平下 需求量的总和.
需求曲线: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价格与 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 "其他条件": 决定需求的 非价格因素 (决定买家对该商品需求的出物品价格之外的因素.)
- 改变"其他条件" 会使得需求曲线移动.
注意
注意区分两个重要概念:
- 需求量的变动
- 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 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的数量发生的变化.
- 在需求曲线上表现为点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需求曲线自身不变.
- 需求的变化
- 商品除价格以外的因素发生变化, 导致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本身)发生变化.
- 图形上的表现为 需求曲线自身的移动.
不同因素变化对于需求的影响
- 需求变动之一: 购买者的数量变化
- 若买者数量增加, 则对于 每一种价格水平P, 需求量Q 均会增加.
- 请注意: 需求曲线的移动一般都不是平行的!
- (不同买者在某价格水平下的购买意愿不同.)
- 需求变动之二: 人们收入的变化
- 正常物品: 收入与需求量成正比, 收入的增加会使得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 低档物品: 收入与需求量成反比, 收入的增加会使得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选择购买更好的商品)
- 需求变动之三: 与某种商品相关的商品的价格变化
- 替代品: 某种物品价格上升会使得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 两种商品.
- 一般是能够起到互相替代的作用的商品组合.
- 互补品: 一种物品价格上升会使得另一种物品需求下降的一组商品.
- 一般是需要组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
- 替代品: 某种物品价格上升会使得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 两种商品.
- 需求变动之三: 偏好
- 对某种物品的偏好会使得对该物品的需求增加, 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 需求变动之四: 预期
- 对未来的预期会影响消费者(现在)的购买决定.
- 例如, 假如人们预期未来的收入将增加, 那么他们对于昂贵商品的需求可能现在就会增加; 如果经济不景气(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 那人们现在对于新汽车的需求可能就会减少.
- 对未来的预期会影响消费者(现在)的购买决定.
供给
供给量: 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供给定理: 认为在 其他条件不变 时, 某种物品价格上升会导致该物品的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供给表: 表示某种物品的价格和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表格.
市场供给量: 在每种价格水平下(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价格来说), 市场上所有卖者的供给量之和.
供给曲线: 在其他条件不变(决定供给的其他非价格因素)的情况下, 一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的变化(供给曲线的移动)
- 供给变化之一: 投入品价格
- 例子: 工资, 原材料价格
- 投入品价格的下降会使得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上升会使得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供给变化至二: 技术与卖家数量
- 技术决定了生产一单位的某种产出品需要多少单位的投入品.
- 一个能够节约成本的技术改进, 对于供给的效果与投入品价格下降相同.
- 卖者数量的增加使得供给在每个价格水平下都增加, 因此使得供给曲线右移.
- 供给变化之三: 对未来的预期
- 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一般会使得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悲观预期会使得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 前提: 物品不易腐坏.
弹性
弹性: 弹性是衡量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化敏感性的指标(因变量在自变量变化一单位的情况下会变化多少?)
需求价格弹性:
- 计算公式:
- (一般):
- 弧弹性
- 弧弹性强调变量在弧上的变化, 因此与用的是变化前后的平均值.
- 计算公式:
- 点弹性
- (1)
- (2) . 这里的就是需求曲线上该点的斜率.
- (2) 的特例: 若需求函数为线性, 则有两个结论:
- .
需求价格弹性的分类:
- 需求价格的弹性与需求曲线的斜率相关.
- 需求曲线的斜率越陡, 需求弹性越小(需求量变化不大), 反之则越大(需求量变化很大)(拇指规则).
五种不同的需求弹性:
- 完全无弹性: 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直于Q轴的直线.
- 缺乏弹性: 需求弹性小于1(需求量变化的比例小于价格变化的比例).
- 此时需求曲线相对陡峭.
- 单位弹性: 需求弹性等于1
- 富有弹性: 需求弹性大于1.
- 此时曲线相对平坦.
- 完全弹性:
- 此时曲线是一条垂直于P轴的直线.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 相似替代品的可获得性
- 物品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 物品的定义是否宽泛(更宽泛的概念涵盖的生活方面越广, 弹性越小)
- 时间框架 (长期比短期更富有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对消费者支出的影响:
假设现在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 价格上升意味着消费者会在每单位商品上支出更多; 但根据需求定理, 此时该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需求量会减少.
此时, 消费者的总支出的变化取决于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 当需求价格弹性 > 1时, 需求量的变化的影响大于价格上升的影响, 消费者的总支出会降低.
- 当需求价格弹性 < 1时, 需求量的变化的影响小于价格上升的影响, 消费者的总支出会增加.
- 当该商品拥有单位需求价格弹性时, 消费者的总支出不变.
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消费者收入变动时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如何变动.
- 计算公式:
- (一般):
- 对于正常物品, 收入增加, 则需求也会增加. 因此, 正常物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 0.
- 同理, 低档物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 0.
- 恩格尔法则: 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 食物开支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外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 计算公式: .
- 替代品的交叉价格弹性 > 0, 互补品的交叉价格弹性 < 0.
供给价格弹性 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敏感程度的指标.
- 计算公式:
- 影响因素
- 调整产量(这个行为的)难易程度: 越容易改变产量的商品, 供给价格弹性越大.
- 例: 房地产的供给价格弹性小于汽车的供给价格弹性.
- 所考虑区间的时间长短
- 一般来说, 对于许多物品, 长期价格弹性都大于短期价格弹性 (有更长的时间可以完成某些调整产量的操作, 如新开工厂等)
- 调整产量(这个行为的)难易程度: 越容易改变产量的商品, 供给价格弹性越大.
均衡价格的形成
均衡
均衡: 市场价格达到一种使得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时的状态.
如何分析均衡的变动:
- 确定该事件对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影响(是否使之移动).
- 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 使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相关信息
关于均衡价格变动的一些常见结论:
需求D | 供给S | 价格P | 供给/需求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支付意愿
一个买者对于某种物品的支付意愿, 是他愿意为这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它衡量买者对于物品的评价.
支付意愿与需求曲线
可以从支付意愿生成特定人群的需求曲线.
边际买者: 指当市场价格再次提高时, 首先离开市场的买者.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CS): 买者愿意为某物品支付的量 - 买者实际为此物品支付的量.
相关信息
总消费者剩余在图形上等于需求曲线以下, 价格以上的面积.
边际买者的消费者剩余等于该消费者的需求量所对应的
成本
成本: 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而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 的价值(机会成本).
该成本包括了所有用于生产物品的资源的成本, 也包括了卖者对于他们自己时间的评价.
卖家愿意出售物品或服务, 当且仅当该商品的价格高于卖家的成本.
因此, 成本衡量了 出售意愿.
边际卖者: 同边际买者.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PS): 生产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相关信息
总生产者剩余在图形上等于价格以下, 供给曲线以上的部分的面积.
边际卖者的生产者剩余等于该生产者的供给量所对应的.
社会总福利
有如下式子:
: Social Welfare, 社会总福利.
资源的市场配置
我们使用 总剩余 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指标, 同时考虑市场配置是否有效率.
效率
如果某种资源配置能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则我们称这种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
一种资源配置"有效率", 通常意味着:
- 物品是由对这种物品评价最高的买家消费.
- 物品是由生产这种物品成本最低的卖者生产.
- 增加或者减少这种物品的数量不会使社会福利增加.
提示
只有消费者的编辑评价与生产者的边际成本持平时, 总剩余最大.
市场均衡产量使得总剩余最大.
价格管制
价格管制可以管制 出售某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上限(租金控制, ...) / 下限(最低工资, ...).
当价格管制导致市场状态无法到达均衡价格时, 因为价格管制而导致的社会总剩余的减少称为 社会净损失.
当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 市场上会出现短缺;
同理, 当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 市场上则会出现过剩.
短缺与配给
面临短缺时, 卖者必须在买者之间配给稀缺物品.
配给机制有很多种, 如抽签(公平, 但是没有效率), 排队等.
配给机制不一定公平, 也不一定有效率.
与其他配给机制相比, 一个自由竞争市场中的配给机制既有效率(物品卖给对它评价最高的买者), 也是客观的(公平的).
对价格管制的评价
- 价格控制通常会导致资源配置的变化.
- 价格控制往往会事与愿违.
税收
政府能够向买者或者卖者征税.
我们仅研究 每售出一单位物品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货币 这种税收情况.
结论
- 供给与需求的弹性相同:
- 不管向买家还是卖家征同样数额的税, 最终所得到的新市场平衡, 最终价格, 买/卖家分担税收的多少 均相同.
- 供给比需求更有弹性:
- 卖者相对于买者更容易离开市场, 因此买者承担了更多的税收.
- 需求比供给更有弹性:
- 买者相对于卖者更容易离开市场, 因此卖者承担了更多的税收.
税收效应
税收有利于公共福利的发展, 因此税收也计入社会福利中.
有: : 市场扭曲(税收的作用)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假设没有税收时的平衡数量为, 有税收时的平衡数量为, 则由于税收, 在与单位之间的物品没有被售出.
买者对这些物品的评价高于生产他们的成本, 因此税收使得一些对买卖双方都有利的交易未能实现.
因此, 政府应当对那些 造成的社会福利净损失最小的物品和服务收税, 以获得所需要的收入.
社会福利净损失则取决于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那些需求弹性很小的买家和供给弹性很小的卖家由于难以离开市场, 因此当增加这些买家得到的价格 / 减少这些卖家得到的价格时, 损失的交易量更小.